您的位置: 首页»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

《中国管理思想史》课程:以中国传统思想引领新时代商科人才培养
2019-05-27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涌现出了一批以张瑞敏、任正非、马云、李彦宏等为代表的优秀本土企业家,并逐渐走向国际。由其中一些人提出的与传统管理思想有别的管理思想多次成为网络热门话题,引发古今管理理念之争。正确对待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将其合理部分与现代管理思想相协调,成为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从治国理政角度运用传统典故分析现当代事务。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管理理念作为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其现代价值不容忽视。基于此,上海商学院管理学院曹剑涛老师开设了校内公选课程《中国管理思想史》。从中国不同时期的管理思想、代表人物及管理实践入手,用现 代眼光解读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围绕文化自信挖掘中国传统管理智慧。该课程成为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的特色课程之一,对新时代商科人才的培养具有参考价值。

一、古今贯通激发专业敬畏心

对商科院校而言,管理思想史的教学尤为重要。但有关管理思想史的教学,一直以来以西学为主,学生对东方管理思想的历程,特别是中国管理思想的精髓知之甚少。这不利于未来中国本土商业领袖的培养。因而,曹老师基于商科教育“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培养人才?”的思考,认为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中国管理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大意义,在商科领域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是有中国管理文化特色涵养的人才。

所以,《中国管理思想史》课程的内容定位就是介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为重点的中国传统管理理念。用传统中国故事彰显文化主体性,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管理人才的崇尚之心,进而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精髓内化于心,产生对本专业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实现文化自信。曹老师说,首先要做的就是用第一节课培养学生的兴趣。第一节课上,曹老师以“史前大洪水”的神话故事引出西方人是怎么活下来的问题。同学们的回答是诺亚方舟;于是,曹老师问,中国人是怎么活下来的?这时,有同学回答出了大禹治水。由此引出本节课最重要问题,即面对同样的生存危机时,中西方应对思路有何不同。经过课堂讨论,得出结论,“面对灾难,我们在‘治水’,西方人在‘躲水’,这就是中国传统思维的优势。”这种课程导入方式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此外,曹老师还会选择合适的当代企业家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智慧。在介绍法家的法治思想时,曹老师将韩非的“法不阿贵”“赏誉同轨”“各司其职”“皆用其能”等思想与知名企业家董明珠、任正非极具原则性的管理风格相联系,在解析法家管理思想深层内涵的同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企业家、管理者应具备的个人修养及应遵循的行业准则。另一方面,曹老师还会注意用传统管理思维解读我国经济现状。比如,在讲解司马迁《货殖列传》中体现的管理思想,“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时,曹老师解释说,西汉时期司马迁就已经认识到,商业发展最好方式就是顺其自然,其次是政府通过有利政策来引导它,再其次是通过法令来约束它,再其次是通过政令来规范它,最差的手段就是政府与民争利。由此,曹老师引导学生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思考传统管理思想在市场经济时代的应用。通过古今思想的结合,让学生们更加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明确自身信仰,激发专业敬畏心。

二、中西融合培养新管理思维

曹老师认为,学习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不是一味排外,西方管理思想自有独到之处,我们将中西方思想进行融合和选择,将中西方管理思想相协调,才是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管理思维”,才更有利于新时代商科学生的培养。

曹老师十分注重中西方思想的融合解读,以达到协同育人效果。比如,西方的马斯诺需求理论提及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像阶梯一样有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曹老师指出中国古代早就有过更为高明的思想观点,由此引出了《礼记》和孟子管理思想的介绍、解读。《礼记》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而管仲认为:“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又强调: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曹老师告诉同学们,我国古典思想不仅重视人的基本需求,同时也强调特例的可能性,并鼓励同学们学习孟子所说的“士”,努力追求更高的人生理想。

图为曹剑涛老师授课

再比如,商科学生一般都很熟悉以市场细分(Segmentation)、选择适当的市场目标(Targeting)和市场定位(Positioning)为战略营销核心内容的西方STP理论。曹老师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分享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体现的传统管理思想时,正是利用这一理论对《隆中对》进行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解读,令同学们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有了更深理解。他说,如果把东汉末年的版图看作一个市场,那么诸葛亮是先对市场进行了有效细分,然后确定刘备政权的市场目标,最终做出准确的市场定位。这种将中西方思想进行融合的讲解方式,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还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深受学生喜爱。

三、讨论思考中实现教学相长

除了传统教授方式外,曹老师还格外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曹老师认为这是将传统管理理念渗透到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内在思维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教学相长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曹老师会在文献导读和管理案例故事讲解之后安排课堂讨论环节。学生们各抒己见,探讨当前的管理案例与中国古代管理案例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更加理解传统管理理念的精髓并内化为自身专业品格。

例如,曹老师向学生们介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中国古代科学史著作《梦溪笔谈》时,讲述了其中的经典管理案例。“祥符中禁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土远。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中,诸道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于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省费以亿万计。”为了让学生们理解该案例中蕴含的管理智慧,曹老师安排学生们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分析解读这个案例对今天工程管理的借鉴意义。曹老师说,老师要先认真听取学生们的想法再进行总结引导。这会让老师更加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有利于自己的进步。

图为曹剑涛老师与学生们一起探讨问题

此外,曹老师通常还会留下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文献调研和独立思考。其中包括对前一堂课的回顾,也包涵对后一堂课的衔接,从而实现学生内在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与升级。例如,在对秦始皇集权式管理、汉武帝大一统思想进行讲解之后,曹老师给学生留了一道课后思考题,“欧洲为什么没有形成像中国这样政治、经济、文化统一的国家?”。这道思考题不仅是对所学章节的总结回顾,也是下章节“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管理思想”的预习目标。更可贵的是,学生们在文献调研的过程中,一方面对中国国情、国际局势有了更深刻认识,另一面也能体会到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智慧。这种让学生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独立思考的教学手段是本课程的一大亮点,不仅使学生主动内化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还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联系实际引导正确价值观

作为史学类课程,“以史明鉴,指导现实”才是这门课程的最终目标。因而,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曹老师特别注意价值性与知识性、建设性与批判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不仅要将古人的管理智慧传达给新时代大学生,更重要的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旗帜,对年轻人进行正确引导,使传统管理思想的精髓得到继承与发扬。

图为曹剑涛老师为学生们答疑

比如,在和学生们共同探讨儒家的“人治”思想时,曹老师发现,学生们对“人治”模式有不同程度误解,甚至有同学认为“人治”毫无可取之处。为了更方便学生们理解,曹老师以大家所熟知的中国香港企业家李嘉诚为例,讲述了他用儒家思想为人处世的经典故事。从李嘉诚先生对慈善事业不计回报的低调投入和门童帮他捡一枚硬币,他回报门童100港币的故事中,与学生一同探讨其中以人为本的精神。从而使学生们理解,儒家思想中的“人治”其实是法治、德治与人治的统一,其本质是德治。通过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曹老师引导学生去做有情怀、有信仰、有道德的人,实现课程的德育目标。

“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明存亡之道,晓兴衰之理”,中国源远流长的管理思想史至今仍然对现代管理有很多借鉴价值。《中国管理思想史》课程的意义就在于将人才培养立足于中华文明的根基之上,寻求古今交融点,将传统优秀管理文化与现代管理理论经验相结合,不仅明确了传统管理思想在东方企事业管理中的主体性,有助于文化自信的实现,更在一定程度上为建立新时代商科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了思想武器。

撰稿人:万静

摄影:申蕊 朱文敏 伊铭

审核:张冰

1

 

 

 

2021-2023年度上海市文明校园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