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构人才培养的多维教学模式
2019-06-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的关键”。为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的主渠道地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以下简称“基础”) 课程教学组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四有”人才为核心,不断寻求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途径,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专业学习、特色文化建设、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会实践有机统一,通过集体备课、名师引领,强化问题意识,开发创新思维,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助合作创新学习方案。教学组坚持课堂教学与学生需要、专业发展相结合,注重融合文化资源,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实践活动进课堂,建构了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维模式。

(一)开展互助合作学习方式

大一新生都是2000年之后出生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个性意识强,而社会职业更注重分工合作,需要兼具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鉴于此,“基础课”在教学中特别设计了互助合作创新学习方案,根据教材教学内容设计主题研讨,要求每个小组按照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设计小组实践内容,搜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方案、撰写报告、制作 PPT、汇报展示等。激励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创新、在合作中进步、在合作中创造和共享成果,以引导大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推进问题探究教学法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教育目标要求,考虑自己讲课需要,更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整个教育过程,都要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保障教育的效果。在问题探究教学中,老师积极引用一些社会上的热点话题来丰富课堂内容。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并不马上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明确问题的关键,学生们各抒己见后,再由老师引导到正确的观点上,正视问题,强化判断,旗帜鲜明地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树立正确导向、澄清模糊认识、匡正失范行为,形成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思想道德舆论场。通过问题探究方式授课,学生的学习探究的自主性可以得到提升,学生探究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以在具体的实践中得到培养。

(三)实施激励考核机制

由于课程设置的局限性,“基础”课开展实践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各层次实践教学,教师制定了激励考核机制,既集思广益又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如加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无偿献血等公益活动的在平时成绩中的比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观宣讲等校外实践活动纳入平时成绩,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发挥他们的知识优势;同时激励考核机制不单纯依据结果,而是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如校外实践活动要有相应的文字记录和图片说明,最终形成文字报告,志愿者活动有服务时长的登记,鼓励同学们先知、再信、后行,体现知行合一。尽管评价体系更为复杂,教师工作量更大,但它能综合全面、客观科学地考评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能力及平时表现。

撰稿:万静

摄影:马克思主义学院

审核:张冰

 

2021-2023年度上海市文明校园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