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沪商大义》课程:以中国商人精神打造新商科育人理念
《沪商大义》课程是由上海商学院文法学院院长方有林教授主讲,并入选为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的公共选修课程。该课程从我校“以商立校”办学理念出发,选取最能体现中国传统商人精神的上海及周边地区知名商界人士,展示其商业经历和经商美德,带领同学们一起感悟传统商业文化的魅力,从而使学生重新认识、理解行业发展历程与未来走向,最终实现对传统商业文化及中国商业精神的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图为方有林教授在课堂上
中国近代商人是影响了中国近代史进程的举足轻重的群体。在中国近代史的危难时期,中国商人及其实业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抵御外辱的利剑,更为民族工商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对近代商人精神的学习和传承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同时也能对当下由一些低俗商业活动造成的不良社会风气产生一定警示、扭转作用。因此,方有林教授开设的《沪商大义》课程,以中国商业文化史为切入点,用专题形式讲述中国近代商人故事,落实、落细“义”的价值引领。这对商科院校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深入挖掘德育元素,打造新商科育人理念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优质的教学团队是价值引领的首要前提
图为《沪商大义》课程教学团队在《海上名商传略》书稿评审会现场
方教授认为,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一要点就是教学团队的建设。一个知识技能互补、梯队结构合理、具有凝聚力的优质教学团队是课程建设质量的保障。因而,方教授开设《沪商大义》课程的第一步,就是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在2014年学科资助项目“上海商业文化史”的基础之上,综合考虑学院教师研究专长、专业素养、师德师风等各方面因素,组成了由李强教授、王进庄副教授、段宝玫副教授等8-10人的课程核心团队,并根据团队成员各自的研究重点,分别安排教学任务。针对本课程的专题特点,每位授课教师备课两讲左右,沿着一到两个方向深入研究。这样一来,既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专业性,又方便教师以自身研究方向为切入点挖掘思政元素,从而在组织机制上保证课程的含金量以及思政教育功能,实现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在充分考虑我校各个专业学生的需求与兴趣点的同时,由团队教师共同探讨形成了包括工商业、金融业、传媒业等在内的七个专题讲授提纲,一方面增强课程的实用价值,另一面也让德育元素的挖掘更具针对性。
二、充足的教学准备是教学相长的重要措施
集思广益,由教学团队进行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研究是第二项重要任务。方教授的具体做法是,以校级学科研究资助项目“上海商业文化史”为基础,依托本校商业发展研究院下属的儒商研究中心及文法学院商业文化研究所组织团队做好专题研究,深入挖掘商人精神的德育元素,确保课程建设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方教授还十分重视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和团队成员采取集体备课与重点备课相结合、课程备课与相关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该课程的教学研究。
方有林教授谈教学建设
方教授认为有效的过程管理不仅能确保教学工作的开展,还有利于相关课题开发,对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科研水平都有益处。由于在《沪商大义》课程开设之前,我校已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比如《中国商业文化史》、《钱币文化史》等课程,对这些课程的研究也是《沪商大义》教学团队的重要工作,不仅构成了《沪商大义》的课程基础之一,也有利于保持整个课程体系的连贯性。团队合作共同进行课程建设及相关课题开发,对增强团队成员的团队意识、明确德育目标以及专题之间的融会贯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井然的教学过程是育人成效的重要保障
作为公选课,《沪商大义》课程与专业课的授课方式有一定差别。在教学方式上,方教授主要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自学、课堂讨论为辅的方式进行。各讲围绕所讲授的内容开列较为详细的阅读书目(文献、资料),以此指导学生研读上海近代商业人物及其文化的相关著作、文献和资料等,通过阅读、讨论、思考和写作等形式,提炼其中的育人元素,努力引导学生较为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上海近代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思考商业活动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动因,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商人精神。
为了让同学们接受、认同乃至内化近代商人故事中蕴含的从商美德,方教授发挥精益求精的精神,践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题中之义。比如,为了增加课程容量,提升课程品质,方教授特意邀请了多位长期致力于商业、文化研究的学者加盟;为了开拓学生眼界,方教授还积极尝试指导学生走近上海近代商业场景、研读商人创新创业(“商创”)历史、思索商业发展的社会动因、展示和交流探究商业文化智慧;此外,方教授还鼓励学生将课程与学生的专长、职业规划结合起来,多角度研读上海近现代商业文化的史料,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具有一定创意的多样性作业。整个教学过程被方教授安排得一气呵成,井然有序。
《沪商大义》课程从多角度发掘思政元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对中国近代商业经济和商人精神进行分析和评价,有利于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和所面临的问题,为完善新商科育人理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撰稿:万静
摄影:文法学院
审核:张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