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

《中国商人》课程:中国传统文明之光照亮现代文化自信
2019-06-10

中国古代不乏传奇商人,给后人留下许多值得品鉴、学习、反思之处,他们治产经商的故事对研究当前现实经济问题,推动当下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国商人》课程旨在讲述中国商人故事,继承中国传统商业文化,重建现代商道精神,增强学生文化自信。通过对我国历代知名商人生平事迹的研究和精神世界的展示,探究其经营成败的内在逻辑,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眼光和辩证观点理性审视人生、财富与商业活动,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一、传承传统商道精神深化学生专业认知

中国商文化历史悠久,古代的知名商人不胜枚举。选择哪些人物故事作为《中国商人》的课程素材是李强教授首先考虑的问题。在李强教授看来,“成功的人物素材需要能充分体现德育元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案例的价值引领作用,才能真正使中国优秀传统商业文化发扬光大。我们要做的是致力于传承并弘扬传统商道精神,并在此基础上,重建现代商道精神。”

图为李强教授在《中国商人》课程的课堂上

因而,李强教授在经过充分的文献调研与市场考察之后,选择了最能体现公平诚信、乐善好施、心系天下等商道核心精神的中国商人故事作为课程素材。在“商圣”范蠡注重回馈社会、“儒商”子贡“富而好礼”、“奇商”窦乂推崇仁德礼义、“官商”胡雪岩违背商道最终落败等素材中挖掘德育元素。比如,在讲述范蠡的故事时,不仅仅局限于其生平事迹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分析其商业成功的因素。在这一点的讲解上,李强教授主动联系当下现实问题和学生一起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这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很大兴趣,受益匪浅。

这种授课方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让学生从中国古代商人故事中潜移默化地汲取营养,逐渐了解、进而认同中国商文化,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商科专业经世致用、富国强民的社会功能生发崇敬和向往之心。

二、组织课内外研讨融通古今商业文化

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李强教授还常采用头脑风暴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或用现代思维阐释传统故事,或以传统精神反思当下问题。他说,“讨论的过程是必要的。在讨论中学生会主动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内化中国商道精神。这对老师来说也是充满惊喜的,不仅会发现新时代大学生的许多新想法,有利于开发新课题,还能从讨论中更加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给学生讲到“儒商”子贡的故事时,李强教授提到,子贡为人谦卑,不仅注重自我修养也会回馈社会;但是孔子认为“儒商”不能只为自己博得好名声,更重要的是“移风易俗”“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感召更多人做好事。在这个议题之下,学生们发表各自看法,充分锻炼思考能力。最后,李强教授做总结性引导。这不仅使学生对传统“儒商”文化有了更深认识,更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思想的内化。

图为学生们针对《中国商人》课程议题进行讨论

与此同时,李强教授也考虑到现代大学生身处全媒体时代,深受网络文化影响。所以,除了课堂讨论,他还利用QQ、微信等网络平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研讨,或共同分析某本相关文献、某个商业活动,或就课堂知识进行课外延伸。总之,李强教授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把中国传统商业文化与现当代商业活动、经济问题相联系,在讨论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的思路,融通古今商业文化。这种方式达到了良好效果,学生们在李强教授的课即将结课时纷纷表达不舍之情。

三、开展商文化调研活动丰富开拓行业视野

商文化调研活动也是《中国商人》课程不得不提的一个特色。李强教授认为要让学生对中国传统商道文化有更深层次认识,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们需要更直观的感受方式。

图为李强老师带领学生参观中国商业文化展览馆

李强教授通常会选用校内实践的方式,不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商文化调研活动。比如,带领同学们参观校内中国商业文化展示馆。师生们在馆内追溯中国商业文化脉络,了解中国商业悠久的发展历史,体验中国商道文化的独特魅力,分组调研不同历史时期的商道精神,探讨开发新的研究课题。调研的过程使学生们从直观感受到用心体悟,最终达到对中国传统商道精神的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

《中国商人》作为我校课程思政立项改革的首批课程,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通过教材、教法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充分挖掘德育元素,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路径提供了新思路,用中国传统文明之光照亮现代文化自信,从而形成从文化感知到文化认同再到文化自强的学习模式建构,为培养具有卓越的商务伦理与社会责任的应用型高素质商科人才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撰稿:万静

摄影:文法学院

审核:张冰

 

 

 

2021-2023年度上海市文明校园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