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

砥砺奋进新时代•商科实践教学之六——文法学院:构建长效机制 探索多维路径 彰显育人价值
2018-02-13

文法学院现设法学、社会工作两个本科专业,在政府部门、社会服务机构和企业建立了30个常态化实习基地(法学专业16个,社会工作专业14个)。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该院紧密结合我校商科属性的特点和应用型高校的具体要求,依托内涵建设的平台,着力贯彻培养掌握具有商科背景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定位和“学科知识、专业技能、通用能力”同步提升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该院依托于有效的战略合作机制、沟通交流机制、协同运行机制和产教对接机制,校企合作各方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通过实际部门历练、校企深度融合、组织专业竞赛、打造教学平台,产学研结合、项目化运作、实践中历练、实战中成长,培养了一批兼具理论视野与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意义的典型案例。

一、模式创新,资源整合,构建实践教学长效机制

整合校企诉求,形成合作契约。社会工作专业结合专业发展需要,提高专业学生的实践服务能力和社会认可度。在校企合作中,通过发挥专业教师的行业领域专家优势,培育专业技能精湛的专业学生,校企联合开发实践项目等措施,获得校企合作方的重点关注、青睐及认可。同时,重视校企合作方的利益诉求并及时回应,构建产学研的合作共同体。在平等合作基础上,通过合作契约的形式,依托校企合作方平台,由校方输入专业力量,校企双方对社会服务项目进行联合开发、策划、运作等。

双向三进互动,实践学习同步。法学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了 “双向三进互动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双向三进互动是指以法官、检察官、律师进校园,教师、学生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系列活动为载体,积极引进校外专家、机关人员参与指导,搭建专业实践平台,激励学生的实践主动性并同步提升其专业素养。该模式因地因时制宜、整合校企资源,提升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深度与广度,有效增强了学生对法学相关职业领域的真切体验与历练,得到业界人士普遍赞誉,是法学专业系列实践教学活动的集中性成果。

全过程监测,全方位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已建成前端(动员机制)、中端(督导机制)、后端(总结机制)的完整过程性实践教学监测,以确保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前端动员机制的特色在于“双向选择”机制,即由学生和实践基地进行双向选择;中端督导机制的亮点在于“双导师”机制,即校内专业教师的专业支持和校外督导老师的过程支持相结合;后端总结机制的重点在于“互动式”机制,即邀请实践基地代表和实习学生共同进行总结互动。

 

图为2017年度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总结大会

 

二、产教融合,服务社会,探索实践教学多维路径

(一)深入实务部门校地共育强化实践工作能力

法学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学一直与上海市民政局、长宁区人民法院、奉贤区人民法院、徐汇区人民法院、奉贤区人民检察院、奉贤区司法局、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等实务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与上海市民政局和浦锦街道。社会专业人才培养注重“政产学研”的结合,于20126月,与上海市民政局签订协议,“上海市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基地”落户上海商学院。20177月,闵行区浦锦街道与上海商学院文法学院,本着自愿平等、互利共赢原则,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科研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基础上,开展多方合作并充分融和各自资源优势,推动“社区治理创智基地”落成,形成了“校-地”社区治理共建基地合作的新模式。

与上海市消保委。连续多年参加奉贤区消保委、徐汇区消保委组织的消费维权志愿咨询活动。多次参加上海市消保委组织的多项调研活动,已经与上海市消保委连续四年共同举办消费维权论坛

与徐汇区人民法院。参加徐汇区人民法院两个能力建设院级课题专家论证会,与徐汇区人民法院开展联合课题立项研究5项,已经出版《法治前沿问题探索与思辨》,并受徐汇区人民法院委托,组织部分教师完成司法改革首批法官入额考核(考试)方面的部分工作。

与奉贤区人民法院。奉贤区人民法院在推进司法改革中,积极探索第三方参与机制,与我校共建学生志愿者服务窗口是其中一个项目。与奉贤区人民法院共建学生志愿者服务窗口是法学系师生积极参与司法改革、搭建学生社会实践平台、组织优质司法资源,协同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系列措施之一。

与奉贤区司法局。组织老师参加奉贤区司法局拍摄法制宣传片、参加南桥社区宪法宣传日的宪法宣讲活动,与奉贤区司法局合作共同设立奉贤律师培训中心,组织学生参加奉贤区村居法律顾问项目。

与百联集团。 法学专业与百联集团法务部、《商业企业》联合主办商业法治专栏,组织教师撰写相关稿件。《商业企业》杂志创刊于1982年,为双月刊。上海市商务委员主管,派发单位包括商务部有关部门、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市图书馆、市档案局,高校图书馆等单位,传播面较广,有一定影响力。

(二)组织学科竞赛,师生互动提升专业素养

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践以学生社团为学生进行和开展实践活动的主要平台;校外实践以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为核心,以法律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开展实践活动。法学专业校外实践的总体规划、设计及校外资源推进与拓展由段宝玫、林沈节老师负责,王红珊(全国版权征文竞赛)、汤景桢(上海市大学生法治辩论赛)、何爱华(上海市模拟法庭大赛)、徐文捷(奉贤区司法局村居法律顾问项目)等老师则担任国家级、市级竞赛项目及校外实践项目指导老师,共同推动学生开展社会实践。

十三五期间,法学专业以学生法律职业能力提升为中心工作之一,以全国财经类高校法律职业技能竞赛、全国版权征文竞赛、上海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大学生法治辩论赛等活动为载体,面向法学专业学生开展法律职业能力培养活动,形成校内遴选指导、校外积极参与的良好职业能提升的学习氛围,法学系还为此组建法律职业技能提升实践教学团队(入选2017年度校级教学团队),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各项职业技能竞赛和各类专业实践活动,取得良好成效

(三)知识服务社会,理论实践结合提高专业应用能力

法学专业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与社会联系紧密。法学专业师生以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以服务社会增进(理解)专业知识,将第一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服务社会(第二课堂)的全过程,以服务社会(第二课堂)反哺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

法学专业与奉贤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开展志愿者项目合作,并共同开发独立实验课——法院实务实训,列入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与奉贤区司法局共同建立奉贤律师培训中心,开展法治论坛、律师培训等工作。与奉贤区司法局开展村居法律顾问志愿服务活动。与上海法鑫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包公面对面实践学术服务站,组织学生参与咨询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图为中小企业法律服务机构揭牌现场)

(四)产学研一体合作,校企共育打造实践教学平台

社会工作专业借助校企合作,高校和企业通过“引企入校、进企设点”的方式共建共管实践基地、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实现实践训练、教学应用、科学研究等多功能的融合发展,实现校企间合作无缝衔接。

一方面,校外实践基地是专业学生接触社会各类专业服务的平台,透过“学生基地”双向选择机制,专业学生在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实践督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逐步参与各类专业服务,形成实践知识积淀。另一方面,邀请行业实践部门的资深专家进入校园,通过“专家进课堂”形式面向校内学生传递行业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发展等前沿资讯。2017年上海乐业社工服务社总干事杨晓黎以乐业承办的上海迪士尼企业社会工作项目为例,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同学举行了两场“企业社会工作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主题讲座。

图为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学生培养活动

(五)创业项目运作,产教融合推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社会工作专业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协调和优化校企等多方主体的资源和优势,营造“产、学、研、创”等集于一体的环境,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较为广阔的平台、资源。该专业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基本路径,以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为举措,以创新创业与专业教学相融合、创新创业与创业孵化相协同、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相结合为原则,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强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近期,社会工作专业正与上海风翼社区公益发展中心洽谈合作,面向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设立“公益创业孵化”专项奖学金,并面向全市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开展“百万寻找公益合伙人”的创业项目。

三、春华秋实,硕果累累,彰显实践教学育人价值

各类学科竞赛捷报频传

文法学院连续多年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版权局组织的全国大学生版权征文活动,历年均有学生获得奖项,我校两次获得组织奖。

(图为第九届大学生版权征文竞赛部分获奖证书)

在全国财经高校法律职业技能竞赛中,我校2016年有4名学生提交论文,3名同学获得本科组三等奖;2017年有8名同学提交论文,1名同学获得二等奖,2名同学获得三等奖,该奖由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颁发。

(图为全国财经高校法律职业技能竞赛部分获奖学生证书)

上海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大学生法治辩论赛中,多年来法学专业专门配备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实务指导老师专门指导两项竞赛,在人力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老师倾尽全力指导学生,使得参赛的学生各项技能得以提升。

2016年首届“踏瑞杯”社会工作多媒体案例开发大赛上,2013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陆静雯、康丹婷、朱梦蝶、何慧洁、陆凯丽、余毅杰、蓝洁芳等荣获三等奖,参赛作品是以专业实践基地敏实集团员工关怀中心为题材拍摄的关于企业社会工作主题的视频案例《大家小家》。

图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获奖作品及证书

服务社会意识不断增强。文法学院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多项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服务社会意识不断增强。法学专业成立了以法学专业学生为主的社团,包括大学生法制协会、大学生调解协会、消费维权志愿者协会、大学生法律服务中心等,各社团之间相互分工,但亦有合作,共同承担起法学专业学生社会责任培养的工作。如送法下乡项目,开展普法流动课堂。

考试上线人数逐年增多。文法学院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和硕士研究生考试等各类考试。近几年法学专业80%以上的同学报名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每年的通过率在20%左右。学生中报考研究生的比率逐年提升,学生被985高校、政法类院校录取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文法学院2017届共有11名同学录取为国内高校研究生,10名同学通过司法考试分数线。2018届毕业生入围研招学生计30人,参照2017年分数线,有望入读研究生人数为26人,入读比为16.99%(本届学生共153人),略高于上一年度。2018届法学专业12名同学通过司法考试分数线。

(图为法学专业举行的研究生复试经验交流会现场)

(撰稿:段宝玫 池丽华 谭俊洪  审核:熊平安  方有林  刘晋波)

2021-2023年度上海市文明校园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