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图书馆举行微阅读主题讲座——《青年巴金信仰的确立与人生道路的探寻》
12月4日晚,上商社区文化节正式闭幕,闭幕式上校学工部、校图书馆、校妇委会、教职工读书协会等部门共同邀请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先生,为全校师生做了一场名为《青年巴金信仰的确立与人生道路的探寻》的主题讲座。

(巴金故居副馆长周立民为师生讲解巴金生平)
巴金是谁?在我们的印象中,巴老是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是我们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但我们是否又知道,一个小老头,名字叫巴金。巴金虽是一个有热情、有进步思想的作家,但他的一生,从来没有因为这个而视自己高人一等。他不爱拍照,或许这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怪癖,但我觉得,这是他低调的表现,巴老不愿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出现在众人的目光之下,他只是想和读者零距离接触,以平常人的身份去亲近读者,去接受读者的赞美与批评。巴老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惧怕孤独,他曾在《最后的话》里写道,“我感到寂寞、孤独,因为我老了,我的书也老了,无论怎样装饰、加工,也不能给他们增加多少生命……”,巴老的平凡,平凡在他和我们一样,在年老的时候会觉得寂寞,担心自己的书因为所处年代的不同而被孤立,不受读者亲昵与喜爱,而他却不知道,其实,他的书,无论对于哪一个年代的人来说,都不会过时,他的书,没有老去的那一天。
从巴老的很多作品里,我们能看到巴老的心,在巴老的很多作品里,都夹杂着他本人的看法,在《致李楚材》里,巴老有一句话这么说到,“使我感到痛苦的是看见孩子们失去他们的童年”,巴老对家长们用“填鸭式”的方法教育儿童很是气愤,他时常通过文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不管是对自己年老的寂寞还是对现实的不满,书写出来,便可以缓解愤怒,也让自己得到消遣。巴老的大哥,因为从小相貌清秀而得到父母亲的宠爱,但在巴老的笔下,大哥就是一个不必要的牺牲者,一生任人拨弄,周馆长在巴金《做大哥的人里》为我们选取了几个小片段,让我们在巴金的作品里看到了巴金家族的悲催史,巴老能在旧社会里以一个新青年的身份存在,可谓出淤泥而不染。周馆长开玩笑说,因为他研究巴金的,所以得将巴金积极的一面给展示给我们,其实,尽管不是以一位研究者的角度去评论巴金,巴老给我们的影响,也是充满正能量的,在人逼人的社会,能逃离旧社会的魔爪,坚持自己的思想,巴金也是屈指可数的,更何况,巴金能通过自己的文笔,去影响更多的青年,这证实了巴金年老时用颤抖的手写下的一句话,“人活着不单为自己,我们写作也不单为自己”。
这一次讲座,同学们收获很多。每一个出名的伟人,其实他都有一个平凡人的身份,当我们一步一步慢慢走进他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他,也是我们平凡人中的一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