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做积极公民,立报国之志——著名青年学者许瑞芳寄语上商学子
许瑞芳运用娴熟的中英文双语,娓娓道来,首先介绍了80年前国立上海商学院教授俞颂华、林语堂、巴金、老舍、邹韬奋等19位人物心中的“中国梦”,对比了中美英三国“公民”概念的文化背景,并以许纪霖的话“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为核心,解读了积极公民的深刻内涵及其对共筑“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她认为,积极公民应是认同其所在的共同体,按照法律规定履行义务,主动投入承担社会和国家的各种事务,推动社会民主制度的建构与良性运行,具有强烈文化自觉意识、参与精神、公共关怀和公民品德的公民。权利上的自觉,责任上的自察,道德上的自律是积极公民的基本素质。

在谈到“中国梦”与积极公民的关系时,她指出:“中国梦”是对积极公民培育的正向引导。“中国梦”将个人视为梦想实现的主体,把人民的幸福视为终极关怀和核心价值,给予了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平台。“中国梦”不仅有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也有对社会公平正义、社会道德的追求,这与积极公民追求社会有序的社会责任、道德自律的道德要求相契合。积极公民强调对责任的承担,对“公共善”的追求,其行动必然会指向维护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因此积极公民的培育,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前提,是对实现“中国梦”的支撑;在谈到如何培育和塑造积极公民品格时,她认为应当以“中国梦”作为积极公民培育的价值导向,确立参与式的公民教育理念,拓展公民教育内容,创设公民服务项目,营造培育积极公民的环境氛围。

最后,许瑞芳以国立上海商学院教授俞颂华心中的“中国梦”勉励学生:未来的中国人“个个都劳动,没有一个不劳而获的寄生者。他们之中,有的是大科学家,大艺术家,大哲学家;有的是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经济家……他们都能够把我们‘社会遗传’中的贪污、倚赖、懒惰、愚昧、残忍、独断、谄佞等等颓风陋习一扫而空,发挥今人所不可思议的美德,使中国成为一片光明世界,照耀全球并为各国的模范。”
许瑞芳的讲座在大学生中引起反响,使大家认识到中国梦既是国家梦、民族梦,同时也是个人梦,认识到“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姚志鹏副教授认为,过去我们讲“合格公民”,现在讲“积极公民”,是对公民内涵的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凸显了时代风尚和责任担当,“参与、信仰、责任和担当”应成为新时代公民的新要求。
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主
许瑞芳: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思政教研室主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思想政治课研究》编委会副主任。2008年-2009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到美国马里兰大学作访问学者一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著有《社会变革中的高校德育转型》(上海市教育出版社,2014年)一书,主撰出版《2012年澳门国民身份认同与国民教育调查研究总报告》一书,参与多部学术著作的撰写。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