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上午10点,管理学院理论中心组在行政楼315会议室开展学习讨论,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意义进行交流探讨。
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应破解形而上学“国强必霸”思维,摒弃“强权即真理”的思想;破解“零和博弈”恶性竞争思维,追求“双赢”利益新格局,主张“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破解“中心——边缘”的不平等思维,认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追求“天下大同”的共同哲学理想,树立合作共赢的系统思维模式和世界各国系统安全观,不同国家之间相互依存。
(图为学习会现场)
学习会上,与会人员热烈讨论。伊铭指出,大国崛起,中国不会称霸,旨在天下大同,但必须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其前提是具备强劲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焦玥提到,世界局势变幻莫测,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面对环境污染、食品短缺等全球性问题,各国共同面临挑战,地球是共同的家园。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体现了大国情怀和远见卓识,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郑蓓提到,应从国家层面,加深对概念的认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国应树立共同利益观,搭上中国发展的顺风车,实现共同发展。郁敏认为,地球只有一个,各国人民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共同发展是基础。应顺应时代潮流,在和平局势下,“一带一路”实现共同富裕。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在和谐的环境下,各国共同发展、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潘磊提到,应坚持“四个自信”,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做好思想团结工作。秉持“四个意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共同发展。徐为明深切感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的突出重视及哲学层面的深入思考,对其触动最大的是文化自信,指出应提高政治站位,达到至高境界。
撰稿/摄影:李梦圆;审核:伊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