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动态
管理学院党总支开展“书记课堂”系列课程第三讲
6月5日上午9点半,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伊铭、副院长焦玥、学生工作负责人郁敏及管理学院各党支部书记在奉浦校区行政楼305会议室共同聆听了由管理学院第二党支部书记康海燕带来的第三堂“书记课堂”——“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康海燕展示了精心准备的全英文PPT,深入浅出地进行了知识讲授。ICS的发展模型DMIS(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是由Bennett(1986-1993)等一些心理学家提出。ICS是个体对文化差异的一种组织或建构倾向,是从民族中心主义到民族相对主义的连续体。个体的ICS具有六个成长阶段:第一,否认阶段(Denial),不存在文化差异。“否认”是民族中心主义最纯粹的形式,正如一个自我中心的人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一样,完全以自身民族为中心的人不会考虑文化间的不同。这一阶段通常表现为只感知异国文化中熟悉的事物或只能对其他文化作广泛模糊的归类。第二,防守阶段(Defense ),文化差异较弱。在这一阶段,人们意识到了文化差异,但持审慎的态度。并认为只有自己的文化才是可行的,比其他文化高级。第三,最小化阶段(Minimization ),文化差异可忽略。在这一阶段,人们把自己的文化世界观视为普遍的,把所感受到的文化差异囊括在人类相似性的分类下面。第四,接受阶段(Acceptance),文化差异呈中性。这时,人们意识到自己所属的文化只是很多种同样复杂的世界观中的一种。个体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区别建构起元认知,能体验并平等看待不同的文化。第五,调适阶段(Adaptation),文化差异呈正向积极态势。人们能够产生同感,即接纳其他文化的视角或转换原来的参照框架,愿意改变行为和态度去适应不同的文化规范。第六,融合阶段(Integration),文化差异已成为自身的文化身份的一部分。人们不再将自己视为任何单一文化的一员,个体在不同的文化世界观中自由进出,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的边缘建构自我身份,而不再处于某一种文化的中心。
(图为课堂现场)
康海燕此讲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讲解完理论后,结合自身加拿大学习、工作与生活经历,通过举实例的形式,对比了文化差异建构倾向的不同阶段。在场的各位书记也都结合自身在国外的经历和文化交流的体验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分析了不同民族在文化认知上的差异。同志们意犹未尽,针对所学内容进行充分探讨,每位书记都发表了内心见解。可以看出ICS发展的前三个阶段构成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个体自身所属的文化被认为是现实的中心。而后三个阶段构成民族相对主义的态度,即个体把自己的文化看作现实世界的一部分,放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中体验。在国内外交流中,语言、文化等软力量举足轻重,应予以充分重视。管理学院“书记课堂”的持续开展为管理学院党支部带来源源不断的知识与力量活水,这些精神养料很好地培育了支部,支部书记在学习中思考,在交流中进步,为党员队伍素质提升不懈努力。
(撰稿/摄影:李梦圆 审核:伊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