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动态
“致虚守静,夫唯不争”——管理学院举办师生团课活动
为促进师生间教学交流,加深师生间感情,相长共进,3月21日18:40,管理学院于4号楼114教室开展了师生团课活动。此次活动由秘书处承办,由李梦圆老师为我们带来这场生动的团课。
(图为团课现场)
本次团课,李梦圆为同学们带来的内容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文言短篇小说——《婴宁》。因为在场的同学们对婴宁这篇小说都不太了解,所以李梦圆首先为大家通读解释了一遍文章。尽管文章篇幅较长,但在老师精彩的翻译与讲解中,大家仍听得津津有味。在通读文章之后,李梦圆引用了一些大家之言来解读了“婴宁”这位女子的人物形象。大师们多认为她天真浪漫,惹人喜爱,不谙世事,是蒲松龄笔下笑得最美的女性。但李梦圆提出了自己的论点,展现婴宁此主人翁最深处、最深层的人物形象。
为了更好地让大家在心中构建婴宁的人物形象,李梦圆首先向大家提出了三个问题:“婴宁真的‘痴呆如婴儿’吗?”、“婴宁为什么笑?”、“婴宁为什么最后又不笑了?”。老师抓住了文章中的每一处细节描写,层层解读深剖,最后为大家展现了一个鲜活的“以静制动”、“大辩若讷”的得道女子形象。李梦圆最后结合自己新开晚课“中国古典名著精读之《老子》篇”中的内容,指出了道家所追求的境界,更是人生最高的境界——一个人,你的人生经历可以很复杂,你的思想可以很丰富,你可以知道得很多,你也懂得很多行事技巧,你也懂得权术韬略是怎么一回事,但是你并不会因为这些而使得自己原本纯洁的心地遭受污染,即使你受到了别人的欺辱,你也并不会因此而去欺辱别人,而是对他人依然以善美之心相待,这就是老子所诘问的“能如婴儿乎”的现实意义。接受外界的一切事物,却又不受外界的纷扰,能够一直保持自己心境的宁静、平和。团课结束前,李梦圆提出了本堂课最后一个问题让同学们课后思考:“你心目中的婴宁形象又是什么样的呢?”
(图为李梦圆向大家分析婴宁的形象)
《庄子·大宗师》:“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者,撄而后成者也。”“道”无不有所送,无不有所迎,无不有所毁,无不有所成,道能够包罗万象,无所不能,这就叫做“撄宁”,即道家所追求的一种修养境界,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而后保持心境的宁静平和。通过本次的团课,同学们不仅被中国古人的诗书才华所折服,同时也开始考虑与建设自己的人生道路与人生境界。本次的团课也积极响应了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内容,老师们都能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教书的同时将育人紧密结合,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撰稿:任新颖;摄影:胡其欣;审核:伊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