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创建动态

创建动态

我校思政部教授出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
2014-11-05

  1019日下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讨会在上海理工大学隆重召开。清华大学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首席专家吴潜涛,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工程”首席专家郝立新,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全国辅导员工作研究会副会长李忠军,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工程”首席专家艾四林,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彭庆红,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李培超等应邀出席会议。上海市教卫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上海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沈炜等出席会议,来自上海市30多所高校的思政课教研室主任、专家学者参会。 

 

(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讨会现场) 

  会议由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陈大文教授主持。我校陈志强教授、李红艳副教授受邀参会。 

  陈志强在大会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主题发言时,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精神和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的提出过程和深刻内涵,指出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面临“现代性”和市场化的冲击。“现代性”和市场化所标扬的“工具理性”使西方陷入资本逐利性和道德利他性的矛盾,东方则陷入市场经济与传统伦理的矛盾,如果世界在财富与价值之间无法达成平衡,经济衰退和价值迷失的危机将在东西方反复重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大优势在于“价值理性”。回归“价值理性”以克服西方“工具理性”的弊端,需要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习总书记这句话凸显了当前在青少年中价值重塑、社会重建的必要性。 

 

图为陈志强教授作大会发言) 

  在谈到文明秩序的重构时,陈志强指出:中国建构新的现代文明秩序的过程,一方面,要以开放的心态批判地吸收西方的现代性的合理内核,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另一方面,要在中国传统文明解构的同时推进其自身重构与更新,实现创新性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反对狂热崇新,也要反对狂热迷古。当前我们面临的诸如当财富遇到权力后如何约束权力?法治和德治如何有机统一?当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时,如何避免等价交换的原则渗透到道德领域?等等问题都是迫在眉睫的。最主要的任务是如何通过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伦理,推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向传统文化要源头、向近代历史要基因、向现代化要素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供稿) 

2021-2023年度上海市文明校园创建